咨询热线

02367183668

新闻动态

News Center
您的位置: 主页 > 新闻动态

【申遗进行时】茅台为什么要“申遗”?

发布日期:2025-04-23 09:32浏览次数: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遗产是辉煌灿烂中华文明的有力见证,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要秉持敬畏历史、热爱文化之心,坚持保护第一、合理利用和最小干预原则,推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和统一监管,加强历史文化名城、街区、村镇的整体保护和活态传承。

  在保护传承文化遗产的具体实践中,申遗不仅是对文化遗产价值的权威认定,更是推动文化遗产走向世界、实现永续传承的重要路径。那么,茅台究竟为什么要“申遗”呢?这一问题的背后,不仅关联着茅台作为民族品牌,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上的责任担当,也承载着中国酒文化跨越时空、走向世界的宏大愿景。深入剖析其中缘由,对理解茅台申遗的意义及价值至关重要。

一、这里的“遗”是什么?‍

  这里的“遗”主要指文化遗产,它是历史留给人类的财富。从存在形态上分为物质文化遗产(有形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无形文化遗产)。物质文化遗产是具有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的文物;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且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

  那么,世界公认的有哪些“遗”?

  1.世界遗产:是“世界自然和文化遗产”的简称,指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世界遗产委员会确认的人类罕见的、无法替代的财富,是全人类公认的具有突出意义和普遍价值的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文物古迹及自然景观,分为世界文化遗产(含文化景观)、世界自然遗产、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三类。目前,我国世界遗产总数达59处,其中文化遗产40项、15项世界自然遗产、4项文化和自然双遗产。

  2.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是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选并确定的一系列遗产项目,旨在保护和传承全球范围内各种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遗产项目包括各种社会实践、观念表述、表现形式、知识、技能以及相关的工具、实物、手工艺品和文化场所,它的特点在于能够传承下去,是活态流变的。目前,我国共有44个项目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

  3.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在概念上等同于世界文化遗产,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FAO)将其定义为:“农村与其所处环境长期协同进化和动态适应下所形成的独特的土地利用系统和农业景观,这种系统与景观具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而且可以满足当地社会经济与文化发展的需要,有利于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目前,我国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共22项,数量保持世界首位。

二、茅台为何踏上“申遗”之路‍?

  酒文化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世界上已有相关的21处酒类文化遗产,大多数在欧洲,一部分在南美,主要以葡萄酒产地和它的制作工艺形成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当中也有10项现在和酒业相关,其中日本的造酒业已经进入了名录,中国还没有一项酿酒技艺进入世界遗产名录。

  白酒是中国传统饮品最重要的代表,代表着中国酒文化极致的茅台,在百年发展历程中积淀了丰富的文化遗产,拥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工业遗产等重要资源,其酿制技艺于2006年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可见,以茅台为代表的中国白酒申遗对促进白酒产区经济发展、增强我国在国际上的文化软实力、填补白酒业相关遗产“空白”具有积极意义。

  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明绵延传承的生动见证。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强调“要把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放在第一位,同时要合理利用,使其在提供公共文化服务、满足人民精神文化生活需求方面充分发挥作用”“健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体制机制,加快完善法规制度体系”等,为做好新时代新征程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为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2021年4月,工信部工业文化发展中心和中国文物交流中心函请贵州茅台等7家酒企,拟从国家工业遗产层面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打破中国尚无工业遗产成为世界文化遗产的空白。2021年8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2024年9月12日,《中共贵州省委贵州省人民政府关于支持遵义加快建设省域副中心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指出,支持茅台酒酿酒工业遗产群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茅台酒酿制技艺申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

  茅台大力推进申遗工作,就是为了深入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归纳起来,申遗对茅台有以下三点突出意义:

  1.打造文化新高地。申遗是打造文化新高地的有效途径。茅台是中国的茅台、民族的茅台,也是世界的茅台,作为中国白酒的杰出代表,茅台始终将文化视为企业的“根”。通过申遗,实施“文化+”核心战略,将更好传承中国酒文化基因,系统提升、输出茅台的文化和品牌话语体系,让茅台成为中国酒文化的代名词,成为酒类文化遗产的标识,不断增强中国酒业文化的生命力和影响力。

  2.激发发展新动能。申遗将增强企业文化发展效能,让茅台文化遗产瑰宝彰显时代价值,推动传统产业与现代文明深度对话,进一步带动和促进地方文旅、酒旅、农旅的深度融合发展,加快形成高质量发展新质生产力;有力推动茅台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做好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不断丰富茅台酒的文化内涵,促进茅台的高质量发展和现代化建设。

  3.搭建沟通新桥梁。文化遗产是人类共同的文明符号,具有超越国界的艺术、历史和精神价值,是国际认可和交流互鉴的文化媒介。通过申遗,以文化为媒搭建沟通桥梁,让中国白酒的独特韵味成为让世界品味中国的符号,让茅台故事成为中国文化世界表达的一部分,进一步传播中国文化和中国酒文化,巩固和提升茅台品牌影响力,加快茅台文化在海外落地生根,真正实现“让世界爱上茅台 让茅台香飘世界”的企业愿景。

三、茅台有哪些“遗”?‍

  茅台离不开仁怀,仁怀因茅台而骄傲,在这片土地上,酒文化源远流长。据考证,在酒都仁怀出土了大量的酒器,最早的有商周时期的酒器,证明仁怀一带就已经有了很浓厚的饮酒习俗,而从仁怀合马镇西汉土坑墓群中出土的400多件文物来看,仁怀境内至少在西汉时期便有了规模性的酿酒生产能力。从这些出土的文物可以了解到茅台镇酿酒历史悠久,且这些酒器都带有浓厚的黔北特色,造型古朴、纹饰简约,具有较强的实用性。长期的人类活动和酿造实践,让茅台也积累了丰富多样的文化遗产。

  1.茅台酒酿酒工业遗产群:始建于明代,因战乱几次被毁,清同治元年(1862)重建。遗产群包括现存的清同治元年(1862)、光绪五年(1879)、民国十八年(1929)先后建成的“成义”“荣和”“衡昌”烧房旧址,1951年人民政府统一接管后的“贵州省专卖事业公司仁怀茅台酒厂”时期陆续扩建和新修的各类代表性酿酒厂房等基础设施共10处。该10处不同时期的设施占地20余亩,以工业建筑及附属物为载体,含踩曲房、粮仓、曲药房、石磨房、酒库、窖池、烤酒房、古井等一套完备的酿酒工业体系。其中,部分设施至今仍发挥着重要的生产作用,整体保存完好。

“成义”烧房烤酒房旧址

“荣和”烧房踩曲房旧址

“恒兴”烧房旧址

  2013年,以“茅酒之源”为代表的茅台酒酿造工业遗产群获批“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7年,“茅酒之源”获评“国家工业遗产旅游基地”。同年,“茅酒之源”入选“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名录”;2018年,茅台酒酿酒作坊入选“第二批国家工业遗产”。

  2.茅台可移动文物:根据《国务院关于开展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的通知》、国家文物局《关于落实国务院通知精神认真做好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的通知》以及贵州省文物局关于印发《贵州省第一次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方案》的通知精神,2016年茅台集团完成了可移动文物普查相关工作,认定可移动文物37件。

“荣和烧房”商标(一级文物)

  37件文物中,民国时期茅台酒“荣和烧房”的商标被评定为一级文物;1954年“地方国营茅台酒厂印”木方印章、民国茅台酒“赖茅”商标褐釉柱瓶、1954年政务院财政经济委员会主任陈云签发的茅台酒厂执照、1961年周恩来赠送日本乒乓球选手松崎君代的茅台酒被评定为二级文物;20世纪40年代茅台酒“成义烧房”“荣和烧房”老照片、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用酒等十件物品被评为三级文物。

  3.茅台酒酿制技艺:于2006年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自1951年国营茅台酒厂成立至今,茅台始终将卓越的品质作为立身之本,传承崇本守道、顺天应时的生产技艺,形成了“1-10”的茅台酒酿造工艺。

  “1-10”:一年一个生产周期;两次投料;三种典型体(酱香、醇甜、窖底)、三十天窖内发酵;四十天高温制曲培养;五月端午踩曲;六个月存曲;七次蒸馏取酒;八次摊晾加曲、堆积入窖发酵;九月重阳下沙;十个工艺特点:“三高、三多、两低、一少、一长”,即高温制曲、高温馏酒、高温堆积发酵;用曲量多、轮次多、耗粮多;大曲糖化力低、出酒率低;辅料少;陶坛长期贮存。

  4.茅台酒酿制技艺传承人:为承续茅台酒酿制技艺的传承,制定了《茅台酒酿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认定与管理办法》,在公司内形成公司级、贵州省级、国家级传承人梯队,现有国家级传承人3人,贵州省级传承人2人,公司级传承人14人,覆盖茅台酒酿制技艺制曲、制酒、贮存、勾兑、品评等领域。

四、“申遗”茅台做了什么?‍

  近年来,茅台高度重视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通过健全机制体制、加大宣传力度、增强保护意识、落实管理责任、提高管理水平、推进酒旅融合等举措,不断释放遗产价值,为申遗营造良好氛围。同时,茅台还通过多种渠道积极发声,呼吁联合开展申遗工作。

  2022年,“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相关习俗”成功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为同为兼具物质与精神双重属性的中国白酒申遗提供了经验。2022年7月,由泸州老窖等牵头发起、茅台等多家行业企业响应加入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白酒酿制技艺专业委员会成立,是推动白酒酿制技艺传承发展的一个积极举措。2023、2024年全国两会期间,茅台、五粮液、泸州老窖、古井集团代表相继提出“联合申遗”的建议。2023年4月,第二届国家工业遗产峰会暨2023中国白酒申遗论坛在南昌召开,会议倡导以上7家酒企以“中国白酒老作坊”的名义开展联合申遗,目前已进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

  尤其是2024年以来,茅台还先后拜访了国家、省、市文旅和文物主管部门,以及申遗领域专家学者,进一步明确了申遗的方向,形成申遗“4+2”工作格局,即: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申报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并推动中国酒文化城(博物馆)建设。

  

  2025年4月1日,文化和旅游部副部长、国家文物局局长李群到茅台调研了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工作;2025年4月8日至9日,众多行业专家、领导嘉宾调研了茅台文化遗产和赤水河流域自然保护区,并通过座谈会的形式,进一步探索茅台申遗与博物馆建设等工作的可行性和路径,以更加明确下步工作方向。

五、关于【申遗进行时】专栏‍

  我们深知,申遗工作任重道远。此番我们开设【申遗进行时】专栏,一是聚焦文化传承与创新。专栏将全方位展示茅台在申遗过程中对酒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举措,让受众感受中国酒文化的深厚底蕴,见证茅台如何在高质量发展进程中传承和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二是促进经验交流与共享。专栏会详细呈现茅台申遗过程中的做法、阶段性成果,并分享专家对申遗工作的专业见解,为中国酒业乃至其他产业申遗提供宝贵参考,助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更广泛领域得到保护和传承。三是凝聚精神与激励前行。申遗之路任重道远,专栏通过记录这个过程中的点点滴滴,能让茅台人铭记奋斗历程,将其转化为宝贵的精神财富,持续激励茅台人以高质量发展为目标,奋勇向前,推动茅台在文化建设、品牌发展等方面不断取得新成就,助推实现“让世界爱上茅台 让茅台香飘世界”的企业愿景。

       后续,我们将不定期刊发茅台申遗相关文章,敬请关注!


文章来源:融媒体中心        文章作者:蔡忠成